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儿童福祉学院举办“乐教于乡・美育深耕”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与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汇报演出

发布日期:2025-07-04 23:01 点击数:

儿童福祉学院于7月1日、3日在西校区六号教学楼525教室举办《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与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汇报演出。王晨老师主持本次活动,学前教育系主任赵晓杰教授、学前教育系付鹏老师,我院2022级学前教育专业全体同学、2024级学前教育专业Z1班同学参加本次实践汇报。

本次活动为王晨老师主持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09243252)《大艺术观视域下高校奥尔夫音乐课程改革研究》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一般课题(GH24095)《大艺术观视域下“四一”全程实践的学前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成果;长春人文学院“成功的教育”示范课堂项目(RWJY2024K04)《大艺术观视域下<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与设计>课程建设与实践》成果。

以“家乡美”为主题,在大艺术观视域下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以奥尔夫综合艺术形式呈现,汲取地方方言、少数民族歌舞、传统戏曲为创作蓝本,表现家乡优秀音乐文化之美。汇报形式丰富多样,同学们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器乐造型结合固定音型、卡农、回旋曲等表现手段创编,让传统音乐的韵律在青春表达中焕发新彩,将扎实功底与赤诚热情融入每一个音符与动作。东北主题节目中秧歌舞步、锣鼓喧嚣尽显黑土地人民的热情与豪迈。《家在东北》以朗诵、歌唱还原东北生活情境,用小鼓、手摇铃为秧歌伴奏表现东北人的直爽性格。

《过了山海关就是东北》以大花袄、红手绢为视觉符号,用秧歌搭配卡农的艺术手法展现东北人的豪迈气度。

《东北的味道》、《东北秧歌》借鼓与铜钹的鲜明节奏,将秧歌表演与春节诗词相融合,彰显东北民俗的厚重底蕴。

《韵满长春》汇聚声势、舞蹈、手指舞等动作造型,融合响板、沙蛋、双响筒等器乐造型,再辅以朗诵与歌唱的嗓音造型,用艺术的语言娓娓道来这座城市的过往与当下。

《灿烂家乡》东北部分用响板、铃鼓的清脆,搭配秧歌动作,彰显民俗特色,天津部分通过动作与嗓音造型,传递天津卫的市井风情;海南部分以响板模拟海浪声,将海岛的悠闲与热情融入节奏游戏。

《南来北往》中的东北元素以大鼓、小鼓的密集鼓点,配合绸带挥舞的集体秧歌造型,重现喜庆氛围,天津元素以响板模拟相声的诙谐语言节奏,同时用海南方言童谣念白,传递椰风海韵。

《津豫关东情》先以小鼓、铃鼓模拟豫剧 “谁说女子不如男” 的锣鼓点,尽显河南中原气概;再用快板、木鱼伴奏天津童谣,还原海河畔的市井烟火。

《天津美》以响板等奥尔夫乐器演绎各区县特色,四字词语的念白带着天津方言的韵律,将地域文化融入节奏游戏。

《江南》以奥尔夫打击乐器的节奏组合为骨架,激昂鼓点里藏着水乡的灵动,舞姿勾勒出 “乌篷船摇曳” 的婉约。用鼓点模拟船桨划水的韵律,肢体动作如流水般柔和,尽显江南音乐的婉转与水乡文化的清幽。

《江西美》以沙锤模拟山间沙响,手鼓、音条琴的旋律呼应江西山水,自由体态律动似梯田起伏,即兴哼唱带着赣方言的语调。

《青花瓷》虽为瓷器艺术展现,但关联江西景德镇的制瓷文化,节目中通过器乐造型模拟制胎、施釉的工序节奏,蓝白纹饰的视觉符号与瓷釉的温润感,将制瓷工艺与地域美学融入艺术表达。

《青城山下白素贞》紧扣四川青城山的道教文化,节目中以空灵的嗓音造型模拟山间云雾,动作如青城山的蜿蜒山势,乐器选择偏向轻柔的音条琴和三角铁,呼应 “青城天下幽” 的意境,将道教的空灵与四川的自然景观融入艺术表达。

《赶圩归来啊哩哩》以双响筒模拟赶圩的脚步声,卡农二声部的嗓音带着广西彝族方言的语调,沙锤的轻快节奏呼应集市的热闹。

《红山果》借鉴彝族五声音阶,非洲鼓的节奏似山间回响,响铃模拟银饰碰撞,旋律悠扬中藏着彝族对歌传情的婚恋习俗,歌声如广西山间清风,传递生活热爱。

《玉盘》以纯粹童声为桥,强烈的节奏是心跳的律动,纯粹而深远的歌词是情感的独白,有力而优美的旋律是前行的步伐,让生命的热忱与纯粹,在童声里愈发清澈动人。

本次奥尔夫实践教学汇报演出的举办,不仅是大艺术观视域下教学改革成果的展示,更是对“以美育人”教育理念的实践,增强我院学子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我院学子将持续深耕奥尔夫音乐教育,以热爱为笔,谱写属于自己的美育华章。


供稿单位:儿童福祉学院 供稿人:会麒静 李鑫雨 审稿人:刘畅 图片:新媒体中心摄影部)

初审(一校):史明鉴

复审(二校):刘 畅

终审(三校):王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