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儿童福祉学院学生会举办“品书中百味,留无尽余香”活动。参加活动的学生有2023级部分同学。
在本次活动中,各班同学向大家分享了励志书籍,并通过书籍的内容畅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励志书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启迪,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对于自身品质的重视,让我们开始克己,努力向好的方面学习,收获更多的优良品质。
《撒哈拉的故事》
这是一本会让你哭也会让你笑的书。哭是为了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儿,笑是为那些平常又美又幸福的瞬间。哭和笑合成了一片沙漠,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故事。这也是我去过的最远的一次旅行,身没去,心去了,在有限的条件里,这也很好了。
撒哈拉的三毛,她变成了荷西太太。她和《亲爱的三毛》里有些不同,《亲爱的三毛》里的她更像解忧杂货店里的今爷,像一个智者,智者总是会让人尊敬的。而撒哈拉的三毛,让读者们看到了她更真性情的一面。看的时候我很惊讶,原来她是这样的三毛。不会做饭的她,摸索着做了很多中国菜,她还帮别人看病,她还想帮别人接生。她是如此的可爱,真诚、善良又有趣。还极富同理心,她会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竭尽全力的去帮助别人,为别人开心而开心,为别人难过而难过,她的心灵她的每一寸肌肤都完全的融入进了那个村庄,那片沙漠。更像一颗绿植像一颗小草生长在大沙漠里,以她的方式生长,以她的方式照耀。大胡子荷西也是个善良、可爱、又正直的人,虽然后来荷西永远的离开了,但三毛真的很爱很爱他,他对三毛也是一样的。这种爱无需用言语来证明,他们相处的每个细节,每次对话都可以体现。
我想这段沙漠时光对于三毛和荷西不太漫长的一生来说,是最快乐也是最宝贵的。除了三毛和荷西,那一望无际的沙漠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撒哈拉的人了,又迁腐无知、又善良无奈。姑卡,她是一个十岁的快乐女孩,但她在十岁这年就要结婚了。十岁在我们中国还是未成年,简直不可思议。但就像三毛说的这是撒哈拉的风俗呀,还能怎么办呢?他们在沙漠里把黑人捉来,全家抓来,让黑人世世代代的成为奴隶,奴隶去做工,去筑路,到了月初,有权有势的主人就去收工钱,这些可怜的人还被公然的买卖。哑奴,他眼眶里干干的,没有半滴泪水,只有嘴唇在发抖,当他被押上车离开时,代表着他要去其他地方了,他要永远的离开他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孩子了。而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是乎也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我的泪不停,多么希望此刻奇迹可以发生,只是现实生活里哪来那么多奇迹?后来我又想只要人活着,多少就还是有些希望的,微弱的光也是光啊,也可以照亮某一段路不是吗?
当沙漠局势不稳,发生战争时,一群年轻人组成了游击队,他们渴望独立,尽管这在旁人看来,是在做梦,也更像是一个笑话,但他们仍然不顾一切,飞蛾扑火。最后他们轻易的就都死了。
哑奴,哭泣的骆驼,是书的最后两章,读完很沉重,很难过,但好似也给了我莫名的力量,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曾经还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真真实实的存在过。
当看过了那么多疾苦,平时生活里的这点苦好似又不算什么了。我们要坚强,要加油呀!
2023级1班汪婧
《我所理解的生活》
一气呵成,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仿佛是一位久违的老友,讲述着他的成长经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犀利观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韩寒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将生活的琐碎细节娓娓道来,仿佛是在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他的文字如同一条潺潺的小溪,缓缓流淌,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同时,他的话语又如同一把锐利的剑,直指社会的种种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这种矛盾和反差正是韩寒的魅力所在,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态度诠释了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韩寒对生活的理解所打动。他强调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琐碎的事情所困扰,忘记了去追求心中的诗和远方。韩寒的这句话提醒了我,让我明白生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眼前的苟且,更在于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此外,韩寒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也让我深感震撼。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揭示了社会的种种问题,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他的文字如同一个镜子,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和所处的环境。
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韩寒的文字有时过于尖锐,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赞赏和钦佩。毕竟,一个敢于直面问题的人,才是真正有勇气的人。
总的来说,《我所理解的生活》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本书会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指引,引导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我想说,生活是自己的,我们不能被别人的观点所左右。我们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而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让我明白,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2023级2班薛紫涵
《人间草木》
来自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是吹着晚风的夏日,刚写完作业的孩子坐在藤椅上晃荡着脚,隐隐约约的蛙鸣,伴随着鱼鹰飞过,翅膀划过空中的声音,没有蚊虫,也并不燥热,对面老者扇着蒲扇,我想,目不转睛听着老人讲述外乡的美食,独特好玩的花鸟鱼虫的孩子,今晚肯定辗转反侧。
看汪先生的散文没有看书的感觉,总觉得像在聊天,我想象中的汪曾祺先生就是外交官汪文斌那样,儒雅亲和,感觉随时都能去糖盒里掏一把递给我。
生活从来都不是枯燥无味的,是要多一份觉察的,多一种情绪的,多一点兴趣的,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独角牛是甲壳虫,花大姐是瓢虫,螳螂是纺织娘,虫子的名字变得与众不同,它本来就与众不同,你还记得上一次见到的虫子是什么样的吗,当然蚊子除外。
汪曾祺先生说过,他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总要尝试新的东西,吃东西是这样,看书是这样,其他方面亦是同样的道理就像西南联大的观念一样,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抛开教科书对于部分作家的刻板印象,在这里则是更有烟火味的一面,他们围在一起,聊着高邮的鸭蛋,谈论“葵”到底是个什么菜。在汪先生的文里认识到另一个沈从文,印象里提起他总会想到《边城》。看着拔牙脸肿了的学生,一言不发出去抱几个大橘子回来,人生准则“人弃我取”,用房东的旧皮袍子改的衣服他总是高兴的,自费为学生的文章出版,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成,他总是认真的,不止是他的文章,质朴的语言,但是呕心沥血。
希望能拥有更多的记忆,注意留神,一日作两日,吃饭不能总是为了饱腹或者在意它的热量,难道它最重要的不应该是它的味道吗,不然我们和小动物有什么区别。
最后我想说,家人,朋友,美食,美景,你喜欢的事情,你遇到的花鸟鱼虫,都是属于你的生活的散文诗。
2023级3班李梓语
《亲爱的安德烈》
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我抽出了一段宁静的时光,沉浸在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跨越文化与时代的亲子对话集,更是一本触动心灵、引人深思的哲学读物。安德烈,作为龙应台的儿子,他代表了当下许多年轻人对于生活、文化、价值观的思考与困惑。而龙应台,作为一位知名的作家和学者,她的回信则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与理解,同时也传递了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思考。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的对话不仅仅是一对母子之间的交流,更是两代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活、爱情、社会的探讨。安德烈作为一个在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的青年,他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与龙应台所代表的东方传统有所冲突。但正是这种冲突,使得他们的对话更加深入、全面,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安德烈在信中提到他在异国他乡遇到的一个老人,那个老人孤独地生活在社会边缘,无人问津。这个细节让我思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着社会的边缘群体,他们或许因为年龄、疾病、贫穷等原因而被社会所忽视。而我们的社会,是否真的做到了对每一个人的关爱和尊重?这个问题让我深感沉重,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更加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冲突,还学会了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安德烈和龙应台的对话,不仅仅是他们两人的对话,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应该参与的对话。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们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生活是一场不断的探索和发现,而真正的智慧,就隐藏在这些日常的对话和思考之中。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与他人的交流,从中汲取智慧,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被社会所忽视的声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够像龙应台一样,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有深度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像安德烈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级融合1班李怡霏
书中有情感,那是真诚与多情的人们,活生生的生命力量的凝结;书中有思想,那是长久的思考与无畏的批判者,以全部的精神力量种植的永恒之果;书中有智慧,那是用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拷问,融汇而成的灵魂之光。
(供稿单位:儿童福祉学院 供稿人:叶倩霓 审稿人:倪智超)